班主任培训︱徐洪涛老师:家校共育,做真实而有温度的教育

    2021-01-21 02:29    阅读:0 来源:青岛十七中     【字体: 打印 分享:

202101210228407774.jpg

▲徐洪涛老师:先后获得青岛市教育局“巾帼文明标兵”;“青岛市魅力教师”,多次获得校“职业道德标兵”,“十佳优秀教师”,“三八红旗手”等。

家校共育,做真实而有温度的教育

工作以来,我已担任21年的班主任工作,回顾这漫长的班主任生涯,您要问我家校共育的方法是什么?我的回答首先是“没有”:时代在进步,学生在变化,家长群体也在悄然改变,以前的做法,老经验显然不能很好应对目前家校关系。我的第二个回答是“有”:那就是爱,真心关爱每一个孩子。要做到家校共育,教师应主动走向学生,走向家长,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教师的专业性赢得家长信任。近几年我的明显感触是,我的年龄不断增长,家长却逐渐年轻化,学历高,有阅历,见多识广。20年前,家长无比信任班主任,在很多孩子面临教育抉择时,比较依赖老师,而现如今,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,他们有自己的主见,咨询的人明显少了很多。在工作中,本人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长,遇到过各种各样棘手问题。如何与家长们携手教育培养学生,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。

每次接班后,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毛遂自荐,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团队,真正做到“人人有事做”,给每个孩子一个全新开始。后续我还会做另外一件事,就是电话联系每一位家长,感谢他们把如此优秀、乐于服务同学的好孩子输送到十七,有幸来到我的班级,并请他们列举孩子的优秀品质,给予每个孩子充分肯定,征得他们同意支持孩子的选择,或者有无更好推荐适合孩子的职位。这样,在与家长的短暂交流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,家长感到被充分尊重,有参与感,拉近了班主任、学生和家长三者的距离,家长在新班集体建立初期,就悄然参与了其中。这对以后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大有裨益。

在当今社会,做一个合格的教师,不能只会教书,要增强与家长的沟通能力。我们一直提倡赏识教育,这对家长同样受用,好学生是夸出来的,好家长是“捧出来的”。要记得经常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帮助;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,我们老师也是凡人,对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,不要轻描淡写的遮掩,而是要勇敢承认,感谢家长对老师欠缺的包容。自身做的不够好的家长就会惭愧,以后可能会努力做好。这样把家长推到一个高素质位置,遇到任何事不急不躁,先跟班主任讲,班主任一定尽力解决,就达到一种和谐。俗话说家和万事兴,和气,和谐,就会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,就会生出好心情,还能生出幸福感。

另外,在与家长的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,这其实是一个认知的问题,一个沟通上的问题。一定要充分理解他们的诉求,有时看似不合理的无理取闹,但如果你深入了解,站在他的立场去体谅,感同身受,就会发现很多的无理取闹又是有情可原。简单粗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更不可图一时之快信口开河。如果我们只看到事情的结果,而没有理清它的来龙去脉,就很难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,从而就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。一旦家校矛盾结成了无法打开的死疙瘩,无疑加大了家校共育的难度。所以,及时采取正确方法,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,就会转“危”为“机”,重建起学生,家长与教师的“友谊之桥”。

再者,各班家委会确实是家校共育非常好的举措。我班家委会任期一年,然后由上一任家委会主任组织改选,完全自愿报名,目的只有一个:就是希望更多家长自愿参与到班级学校事物中。家委会成立一定要有仪式感,以示其重要性。家委会成员除了平时不断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外,还会定期来学校座谈交流,真的就像一家人那样,畅所欲言,为了孩子们,为了更好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出谋划策。近期咱们学校举行了校家委会成立大会,我班的两位家长克服了很多困难参加了本次会议,会后家委会主任发给我三张照片:学校家委会聘书。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家长的激动欣喜之情,表示一定好好配合班级学校工作。真的被家长的真诚感动到了,就是这样一张小小聘书,燃起家长内心的无限热情,学校欢迎且重视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,乐于采纳家长们的意见建议,共同担起孩子教育大任,我想都体现在这火红的聘书上。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其实也促进了我的工作积极性,更好的为学生和家长服好务,回馈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。

家校共育离不开家校联系,我想现在最常用的就是微信家长群。家长群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,但凡事都有两面性,很多时候班主任和家长困在群里身不由己。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“加班群”,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“夸夸群”……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一家长愤而退出家长群的新闻,中华网11月19日,也援引了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:教师、家长对共育理解不到位。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,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,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。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、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,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。但现实中,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。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,如现在颇受诟病的家长代批改学生作业,当然这种现象在我们高中几乎不存在。个别家长认为,把孩子送到学校,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,自己可以当“甩手掌柜”。理解出现偏差,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,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,难以实现预期效果。

家长群变味儿,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,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,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。家校共育,关键在“共”。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,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。学校教育是主体,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;家庭教育是基础,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。首先,我们老师应当尽职尽责,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。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,同样的,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。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,家校合作协同育人,才能达到“1+1>2”的效果。那些关注孩子情感交流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、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,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。

家校共育,目标在“育”。说到底,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,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。真正的家校合作,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,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,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,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。在此基础上,划好家校共育的“经纬线”,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、职责边界,才能各负其责、同向而行。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,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,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。各方不缺位、不错位,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、不合拍的堵点,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,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。家校共育,做温暖而真实的教育!